“生態經濟”能否破解保護與發展難題?“綠色”建設,能否帶給群眾發展“紅利”?
  □本報記者 張守帥 陳君 鬆濤
  6月5日,紅原機場首航試飛成功,從成都出發,最快只需40分鐘,即可飽覽大草原的綺麗風光。
  從若爾蓋濕地到九寨溝、黃龍,再看達古冰川、大熊貓……阿壩州給人以強烈的生態美感。在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定位中,這裡屬“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”。
  保護生態與加快發展,常常是一對矛盾。但是,限制發展,絕非不發展。去年底,阿壩州提出全力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。
  “生態經濟”能否破解保護與發展難題?“綠色”建設,能否帶給群眾發展“紅利”?6月底,記者穿峽谷、攀高山、過草原,行程上千公里,近距離觀察生態經濟在阿壩的興起。
  第一原則:
  生態保護優先
  本底築牢,才談得上經濟轉化
  夏日的岷江峽谷,就是一條飄香的果子溝。岷江茂縣至汶川段,兩側山巒疊翠,遍植果樹。甜櫻桃還沒下市,枇杷又上市了,國道213線兩側,當地群眾擺起了一個個水果攤。
  果樹染綠了山體,也充實了果農的腰包。茂縣種植的各類果樹,面積達到5.3萬畝。鳳毛坪國營園藝場場長蘇興紅,正等著羌脆李上市,一畝至少可帶來2萬元的毛收入。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馬開明,卻擔心雨季發生泥石流,就算沒有直接毀了果樹,斷了道路也要影響銷售。
  儘管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過去多年,岷江兩岸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仍有不少。行至草原,打洞的鼠兔、沙化的草場、萎縮的濕地,暴露著美麗中的隱憂。“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,阿壩州既是國家和省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,也是備受世人關註的生態脆弱區和生態敏感區。”阿壩州委書記劉作明說,生態是阿壩的立州之本和發展生命線。“生態經濟”的理念被推至首位,其要義是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、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,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特色優勢資源。
  強化生態建設,防治環境污染破壞處於優先位置。目前在阿壩州實施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項目共計10餘類上百個,草原防沙治沙是重點之一。
  若爾蓋縣林業局副局長左林,與沙化的“戰鬥”持續了十多年。“現在對沙化治理的重視程度,完全不可同日而語。”他說,過去,一年治沙經費只有一兩百萬元,而去年僅麥溪鄉2760公頃沙化土地治理的費用就達到8190萬元。
  在此過程中,藏區農牧民的環境憂患意識、生態保護意識和主動參與意識,也在發生顯著轉變。左林踢開草場里一堆攤開的牛糞,下麵露出沙化的土壤。“用牛糞蓋住沙化面,是最好的土壤恢復方式。”他說,牛糞以前被牧民視為財富的象徵,如今被牧民拿來治沙,體現了觀念的轉變。
  釐清認識:
  保護與發展沒有根本衝突
  要綠水青山,也要金山銀山
  被列為重點生態功能區後,不再考核GDP。阿壩州將2014年的經濟增速目標調整為12.2%,遠遠低於該州“十二五”規劃中的年均增速。
  “不考核,並不意味著不抓經濟、不求發展。”阿壩州州長吳澤剛擔心幹部存在思想偏差和認識誤區,耽誤了轉方式和調結構的最佳時機。
  培育生態產業,是發展生態經濟的關鍵所在。阿壩州找到5條路徑: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,大力發展有機農業,加快文化生態旅游發展,建設清潔能源生產體系,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繁榮。
  阿壩州提出,要有紅線意識和底線意識,確保不突破國家對禁止開發區、限制開發區的要求和規定。阿壩州追求生態經濟,並未摒棄工業這座“金山銀山”,但強調“綠色循環”。
  茂縣亞坪工業集中區,只有三家企業。新紀元電冶有限公司與四川岷江雪鹽化有限公司,分別生產電石和氯酸鈉。儘管企業尾氣達標排放,但是東興鄉群眾一看到“火炬”燃燒或冒白煙,心裡就不舒服。
  6月11日,河另一側的鑫新能源有限公司試生產,上述兩家企業的尾氣逐漸不見了。
  “我們用它們尾氣中的一氧化碳、氫氣為原料,生產附加值較高的二甲醚,變廢為寶。”鑫新能源總經理孫俊超說,兩家企業“賣氣”收入每年三四千萬元左右。
  按照阿壩州的設想,到2020年全州各類園區都要達到省級以上生態經濟示範園區標準,資源循環利用率達到80%,單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,超過國家單位GDP減排40%~50%的目標。
  記者在採訪中,發現市場主體對“生態經濟”反應迅速,涌現出一些“奇思妙想”。
  距松潘縣城不遠,是青藏高原農畜產品加工園,目前已與3家企業簽訂投資協議。“割肉擠奶式的粗加工,附加值低。”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張萬海說,精緻牛血清、羊胎素、壯骨粉等高端產品,今後將從這個園區產出。
  蘇興紅也有自己的“小算盤”。茂縣種植的青脆李,被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命名為茂縣地方特色水果新品種,改名叫“羌脆李”。“羌脆李的名氣越來越大,我們已經拿到了有機轉化證,順利的話,三年後就產有機水果了。”蘇興紅說,那時產品的價值將增長三四倍。
  利益導向:
  保護環境不吃虧
  民生與環境同步改善
  “發展生態經濟,要實現經濟增效、山川增綠、群眾增收。”劉作明如是說。
  記者調查發現,發展生態經濟,離不開利益聯接機制。
  超載過牧是導致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,據若爾蓋縣畜牧獸醫局草原站站長李開章介紹,隨著退牧還草、草畜平衡獎勵補助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,該縣草原超載量已由接近100%降低至30%。
  如何減畜不減收,是牧民最關註的問題。記者一進入紅原縣邛溪鎮熱多村牧場,就看到修建的暖棚,這是幫助弱、病、孕畜越冬用的。
  響應“草畜平衡”號召,牧民澤巴養殖的氂牛存欄量已由三四百頭降到260頭。暖棚的存在,將最大限度幫他避免牲畜掉膘和死亡帶來的損失。
  他還為牲畜投了養殖保險。“一頭氂牛保險自己承擔24元,政府補貼86元,一旦出現死亡,可獲得2000元賠償。”澤巴說。
  西部氂牛產業集團換了一個視角,嘗試引導牧民改變養殖結構。“一頭公氂牛,養4年賣2000多元,而一頭母氂牛一年產的奶就賣3000元。”該集團董事長謝劍說,增加牧民的鮮奶收益,將有助於草畜平衡的實現。
  但是,如果沒有暢通的鄉村路網,再好的農畜產品都下不了山、出不了溝,群眾增收也無從實現。阿壩州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列入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基礎內容,目前正多渠道增加投入,力爭將各類基礎設施提高到一個新水平。
  還有一個“小生態”與廣大農牧民的利益息息相關。在阿壩州的“全域旅游”觀念中,“進入阿壩州就進了景區”、“整個阿壩州就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大景區”,而每個鄉村都是一個小的景點。
  (原標題:生態阿壩的經濟法則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05anv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